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动态

即胜体育官方

日期:2023-03-19 05:21:44 来源:即胜体育官方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即胜体育官方10月7日21時10分,伴隨一聲巨響,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以下簡稱長十一)順利騰空,采用“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微厘空間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這枚享有“快響利箭”美譽的火箭,再次打贏了漂亮的一仗。因快而生、依快而成,長十一個子小、反應快,次次發射都不忘苦練“快”字功,一心念好“快”字訣。  發射準備更快  今年4月的長十一發射任務中,發射隊員需要在海上的集裝箱里測試、指揮。時隔半年,此次發射任務創新調整為近岸發射,發射隊員將后端的測發設備布置在陸地上,減少了為期3天的海上航行時間,進一步縮短了任務執行周期。  “近岸發射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同時還能利用近岸發射點海況較好的優勢,為保障發射任務的成功再加碼。”火箭院長征十一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張鳴說。  長十一是固體運載火箭,免去了液體火箭發射前的燃料加注等準備環節,具備“快”的天然優勢。近些年來,除了坐擁“快”的強大天然基因外,長十一型號隊伍一直堅持著“后天”的努力。早在2019年6月,長十一型號隊伍攻克了海上動基座瞄準、前后端無線遠控等關鍵技術,以“一箭七星”完成了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此后,他們不斷優化海上發射技術流程,并將其完善固化下來,形成發射流程規范,使發射操作更為簡捷,任務適應性更強。  海上發射、海上指揮,這是此前海上發射的特點。長十一此次近岸發射的成功,意味著我國海上發射有了新突破,發射準備周期更短,發射方式更為機動靈活。  星箭對接更快  此次海上發射任務中,長十一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北斗低軌導航增強系統S5/S6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在日益增長的商業航天發展需求面前,很多小衛星有搭載發射的需求。而多顆搭載發射衛星的最佳工作軌道難以統一,衛星間的結構協調和電磁兼容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長十一形成了系列化的衛星適配器產品庫。此前,新的發射任務來臨,用戶提需求后再研發適配器,一般要耗時半年。而有了適配器產品庫,接到發射任務后,長十一型號隊伍即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快速匹配最合適的適配器,相比之前,耗時縮短一半,效率提升了50%。  “我們還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積累了大量星箭接口聯合優化設計的成功樣案例,提升服務效率。”張鳴介紹,長十一型號隊伍為每一發任務專門配備了一名星箭協調員,充分發揮多專業技術支撐的優勢,確保各項接口和技術指標高效協商確定。  火箭生產更快  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十一火箭在山東固體火箭產業基地完成了測試、出廠,并就近執行發射任務,生產和發射效率大幅提升。  2021年,山東固體火箭產業基地完成一期建設并投入使用。這為長十一火箭的快速生產制造提供了更進一步的可能。  近年來,長十一型號隊伍積極探究基于高密度發射的火箭小批量研發新模式,并實現了兩發火箭的交錯式總裝測試、同步出廠評審。不僅如此,他們還以批產形式滾動生產,為衛星用戶動態匹配最合適的火箭。總體算來,目前生產一枚火箭的時間比原先快了約50%。(人民網記者趙竹青)【編輯:周馳】

  教育部今天(9月20日)召開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情況。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人文交流形成了元首外交引領、領導人高訪帶動、高級別機制示范、雙邊多邊結合、國內國外統籌、中央地方聯動、官方民間并舉的多元互動新格局。  過去10年,教育部共籌辦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會議37場,簽署300多項合作協議,達成近3000項具體合作成果。在人文交流機制框架下,形成了中美青年創客大賽、中俄同類大學聯盟、中英中法百校交流、中南(非)職業教育聯盟等教育品牌項目,為雙邊關系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和暖力量。  (總臺央視記者周培培曹筱征)【編輯:陳海峰】

  9月19日晚,科技部、國家航天局等單位聯合舉辦了一場科普活動,邀請航天領域的多名專家為青少年分享航天知識。記者在活動中獲悉,預計今年12月,“祝融號”火星車在滿足兩個特定條件后將會自主喚醒。  航天領域的專家們向學生們分享了“探日”“探月”“探火”等重大航天工程研制過程中的故事,激發了學生們熱愛祖國、崇尚科學的熱情。  在活動中,天問一號任務團隊也帶來了火星探測的最新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賈陽告訴記者,“祝融號”火星車目前正處于休眠狀態,預計今年12月,火星車在滿足兩個特定條件后將會自主喚醒。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賈陽:一個是能源夠不夠,必須測到它的能量大于140瓦之后。第二個條件就是溫度,必須保證它要工作的像電池等的溫度提高到負的15℃以上。兩個條件具備了,車自然就醒過來了。  賈陽告訴記者,火星車自助喚醒后,將按照科學家設定好的方向繼續向南行駛,獲取更多巡視探測數據。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問一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賈陽:大的一個方向還是往南走,然后那邊有一個所謂的海洋和陸地的分界線,科學家希望火星車能夠走到那個地方,但是(距離)還挺遙遠的。  除了火星探測任務之外,來自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院的相關科學家,還介紹了“探日”“探月”工程突破,“黑洞”“暗物質”天體現象,“羲和”“慧眼”衛星等我國航天重大工程和天文觀測兩大領域的前沿進展。  北京市第八中學學生張泰毓: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能夠了解到一些航天器前沿的信息,以及它們現在的工作狀態。極大地增強我們對科研事業的信心,以及我們對民族的榮譽感、自豪感。【編輯:陳海峰】